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与跨界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综述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2-16 09:24:11 【字体:

1月11日至13日,在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以及在论坛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研究。创新的理论结合、跨界的学术探索、共享的实践平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为云南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智慧力量。

主题鲜明 影响广泛

此次学术论坛旨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论坛由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普洱市人民政府指导,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单位主办。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魏宏表示,本次学术论坛聚焦生态文明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个云南改革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各位专家学者及参与单位凝聚共识,努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通过建立学术联盟,推动学术共同体持续发展并逐步机制化;紧扣创新点,提高共同体学术研究成果。

论坛汇聚了全国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由于论坛特殊的学术意义,受到国内众多媒体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消息的全网点击阅读量达到150多万。

促进交流 打造品牌

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专家学者,既有长期从事民族学、生态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也有在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更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者。专家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点分享和思想碰撞,6位专家作主旨发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裴盛基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民族植物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方向性指导。在新时代的学科体系建设大格局中,要树立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传统植物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一份民族植物学的力量。

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认为,要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指出,传统知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传承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是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需要重视民族地区传统知识的系统调查、编目、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挥传统知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纳日碧力戈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人民为中心,学习各民族的传统知识。解决生态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人与社会的问题、人和人的问题。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明之指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作出积极贡献,包括积极参与气候公约框架下有关谈判,遵循并践行全球气候治理三大基本原则的世界表率,提出的全球三大倡议都包含了低碳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等。我们要加快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的碳减排之路,同时应保持定力,明确参与谈判和承诺的关键点。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指出,云南古茶园是续存千年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体现了各民族长期积累并发展形成的生态智慧。近年来云南古茶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云南古茶园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需要多学科参与,共同深入研究。

在学术论坛环节,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吉首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在论坛总结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与会专家基于各自学科和研究领域,提出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真知灼见,既有政治高度、学理深度,更有实践力度和现实温度。展望未来,期望“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共同体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相关学科和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

收藏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2024德国欧洲杯开赛时间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云南省人民政府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