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11月27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题发布,发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彭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为充分展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定全省干部群众乘势而上的信心决心,顺利开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今天我们继续召开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族宗教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十三五”以来,我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先生;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王萍先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余剑明先生;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刘毅鹏先生;
云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副处长何兆春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 拉玛·兴高: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报道。下面,我向各位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主要成就:
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发展战略大局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十三五”的发展成就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探索和创新,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示范区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在经济、民生、文化、生态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形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兑现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促进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持续加快整体脱贫、全面小康进程。2015-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双融双促”助脱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实施三轮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303.98亿元,实施了36个示范县、264个示范乡镇、3711个示范村,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形成“地方主导、区域协作、央企结对、对口帮扶”的扶贫开发模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一步跨千年,全部实现了整族脱贫。
二是打牢基础补短板。截至目前,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民族自治州中有7个州35个县通高速公路、58个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已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邮。民族地区一批大中型水库陆续建成,水质合格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行政村实现4G网络、宽带全覆盖,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部解决。
三是优化产业强支撑。推动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向民族地区布局,加快推进文山、鹤庆绿色铝材园区,丽江、楚雄绿色硅材项目及楚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民族地区以云茶、云果、云蔬等为代表的“云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迈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四是兴边富民固边疆。持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2015年起,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起,又率先在沿边地区打造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每个村投入1000万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把沿边37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质量发展小康村。截至2019年末,沿边乡镇的878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档升级,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9817元,年均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边境各民族“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更加增强,守土固边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明显增强。
三、坚守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稳步推进,2016-2019年,共招收我省世居少数民族研究生2349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成效显著,创建普通话示范村700个,完成2370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实施“直过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专项,完成9.96万名不通汉语劳动力培训,29.18万人通过手机APP学习普通话、认读常用汉字。
二是让各族群众拥有稳定就业。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给予技能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调整提高各类培训补贴标准。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就业。2019年,全省全年新增转移就业125.11万人,其中,“直过民族”地区12.86万人。
三是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力度,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截至2020年5月底,全省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53.39万人次享受医保待遇,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已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
四是让各族群众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把民族地区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战场,支持“直过民族”地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统筹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善,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对修缮加固的住房实现房屋与厕所、畜圈同步改造,对拆除重建的住房实现人畜分离、厨卫入户,各族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五是让各族群众拥有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加大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资金和临时救助资金等保障力度,2016年至2020年3月底,救助困难群众201.73万人次。建立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民族地区100%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加强民族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至今,共建设城市公办养老机构66家、农村敬老院324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17家。
四、坚持了“美美与共”的理念,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增强文化认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制作和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宣传物、出版物和标志物,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展演、展示、展览等活动,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二是推动保护传承。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709个,扶持培养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征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口碑古籍1万余种。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创建102所云南省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项目,共建设了30个特色乡镇、780个特色村寨,其中,247个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二。
三是促进创新发展。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02个,扶持创作《版纳风云》《布朗山》《阿昌人家》等一批云南题材的影视剧和人文影像纪录片,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云南民族文化大观》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图书,创编民族歌剧《小河淌水》、舞剧《幸福花山》、歌舞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剧目,推动全省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是加强交流互鉴。组织各级、各类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举办第十一届全省民族运动会,第十届、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2016年起,连续4年组织举办“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实施少数民族节日振兴工程,支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火把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已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和品牌。
五、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是示范创建树典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十进”为主阵地、主渠道,创新载体、提质扩面,提高创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全省6个州(市)和59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9年,我省39个集体和42名个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各地区、各部门互学互鉴、比学赶超,“民族工作大家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依法治理固团结。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规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履行义务、平等享有权利,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十三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是宣传教育凝共识。满怀深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联谊活动,开展“宾弄赛嗨”、郑家庄等示范典型的学习宣传活动,广泛持续增进各民族情感交流。先后创建1589所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逐步健全。
四是相互嵌入促交融。出台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其他5个省市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12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昆明市金星社区、关上中心社区等一批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立民族之家等服务园地,开展民族团结百家宴等具有社区特色、群众参与性强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凝聚各民族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共识。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