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云南代表委员热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3-11 14:55:49 【字体:
【字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在滇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云南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找准立足点,抓牢着力点,扎实推进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凝心聚力,携手共进从“站着看”到“一起干”

“千万工程”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基本立场不动摇,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进一步撬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齿轮”。

“无论是种树、植草、栽花,还是清杂、除污、去乱,只要村党总支一声招呼,群众立马响应。”回想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时的情景,全国人大代表、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司土村委会委员白永康说,“通过‘挂职帮扶干部+村干部+群众’模式,干部更加热情地服务群众,群众越发积极地支持干部,干群关系变‘铁’了,乡村振兴工作攥成了‘一个拳头’。”白永康建议,进一步厘清政府干和群众干的边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哈尼梯田 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生长在哈尼梯田边,见证了哈尼梯田等活态遗产再焕新颜,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深知构建共建共享格局的重要意义。她认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美乡村要围绕“共”字发力,做好“同”字文章。要强化引导激励,科学谋划一批“以奖代补”实事项目,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模式,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缔造”内生动力;要做好融合赋能,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工作,持续挖掘契合点,积聚动能、示范引领、点绿成金,更好地守护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科学治理,精准施策变“一刀切”为“分类管”

“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宜业乡村,关键就在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加快补齐治理短板和弱项,集中力量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串点成线、连线带片、集片成面。

“‘一刀切’,‘切’不开希望的田野;‘大呼隆’,‘呼’不出美丽的乡村。”在全国人大代表、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瑞瑞看来,村与村地理区位不同、历史渊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必须正视村情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真正做到因村施策、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建设新路子。“比如农村污水治理,要统筹考虑是否靠近县城、乡镇集镇,是否位于环境敏感区域,是否居住零星分散等情形,量身定制治理方案;又如农村垃圾治理,要在深入调研和学习示范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为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提供可选择的垃圾处置技术和分类模式,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金瑞瑞说。

 

牟定县牌坊村 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赴京参会前,全国政协委员、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多次开展一线调研,以“院坝谈心”“田间交流”“塘边调查”等形式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她认为,和美乡村建设不是搞千村一面、千村一色,应当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同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具体到建设过程中,依山者要巧借山形显山之挺拔、厚重,傍水者要善用水势彰水之灵动、秀美,如此展现千姿百态、万种风韵,实现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致。此外,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分类有序推进,真正把为民利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长治长效,久久为功将“一阵风”化“长流水”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保持战略定力,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回答好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的课题,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再提升,让更多群众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有的地方农村垃圾和污水‘两污’治理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与漂亮的民居、畅通的道路、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不甚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颜值,让游客对当地的印象打了折扣。”全国人大代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刺绣协会副会长王陆芬认为,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稳扎稳打,一以贯之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再向新的目标奋进,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要紧盯“两污”治理等重点工作,探索推进“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治理模式,确保各治理项目不但建得好,还能用得好、管得好。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依娲娜坚持将调查研究的脚步迈向一线,一些地方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市场效益还需拓展的问题,引发了她深入的思考。她认为,要强化党建引领,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突出品牌助农、科技强农、生态惠农,推进富民兴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要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壮大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例,要统筹考虑群众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需求,上下联动、常抓不懈,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让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李依娲娜表示。

 

资料图 沧源县城全景

 

     |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