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高层之声  |  工作要闻  |  队伍建设  |  戒毒工作  |  政策法规  |  通知公告  |  理论研究  |  搜索
 
 
现在位置:云南戒毒 >> 理论研究 >> 内容阅读
职业技术教育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
信息来源:云南戒毒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09:27:27   分享按钮

宋希1  邓成志1  王青宏1  王娜2  余冰2  刘建伟1 罗文杰1  刘聪2  李柏村2

(1.      云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就业是劳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获得生计保障、融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动。目前,解戒人员回归边缘化造成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就业不顺利使其产生强烈的被社会排斥的感受,加剧生活贫穷和自卑心理,极易触发复吸和犯罪底线。解戒人员再就业现状从侧面体现出强戒场所开展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在解决回归就业问题上有局限性,也凸显出戒毒教育矫治社会化水平不高。本课题从这一角度出发,与职业院校合作,探索违法矫正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路径。把戒毒人员从违法型低素质劳动力向社会化高素质劳动者的转化作为目标,巩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续航能力。也为强制隔离戒毒社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 职业技术 继续教育

 

第一章:绪论

我国对毒品犯罪保持“零容忍”的强硬态度。因毒品成瘾机理的关系,吸毒行为被定义为违法行为而不是犯罪行为,国家对吸毒成瘾严重人员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措施,为其在全封闭的环境中提供较好的医疗和康复保障,同时开展教育助力戒毒人员更好的回归。但在社会负面性谴责和极端评价压力下回归人员个人生计和发展频遇红灯,戒毒成果的社会化保持不易。戒毒是禁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6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禁毒戒毒工作进入到依法全面治理的新时代,戒毒人员管理从粗放型吸毒惩戒向以人为本、身心兼顾的教育、挽救转变。对戒毒成果场所化保持向社会化保持提出了挑战。结合社会育人路径是实现戒毒社会化治理的重要方案,这比给予式帮扶、标签化治疗更为主要。

1.1国内外戒毒模式中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可了解到国外戒毒模式、理念与国内存在差异。纵观世界各国的戒毒模式,不论是戒毒医疗模式、综合性戒毒康复机构、药物治疗门诊、以信仰为支撑的宗教戒毒、吸毒“安全岛”、非政府组织戒毒机构等,多是以吸毒者自愿寻求治疗的开放式戒毒服务。除了吸毒者要自愿参与还要具备经济能力,才能获得治疗、康复、教育等回归社会需要的资源。少部分国家是以刑法为背景支撑强制戒毒的实施,吸毒者会迫于坐牢的压力而接受戒毒治疗,但这种强制模式侧重于脱毒治疗,在帮助戒毒者社会回归问题上是缺位的。

全国司法行政统一戒毒模式,明确了集戒毒医疗、教育矫正、康复训练、心理矫治、后续延伸照管兼备的工作体系。吸毒人员在强戒期间可以享受全环节免费医疗、教育、康复等资源。但在实际运行中配套法规不健全、专业队伍不精专、管教理念难转变、社会资源难整合等现实困难突出。

1.2职业技术教育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研究不多,在全国戒毒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中也很少有此类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云南各所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采取的方法基本一致。依赖购买的短期培训严重打击了场所职业开发和培育能力,符合戒毒人群特征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发展不起来。《回归社会教育》《回归训练辅助读本》在职业技术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运用效果不能满足回归实际。全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1.3研究特色与创新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是戒毒工作的主责主业,促进戒毒教育矫治工作社会化发展是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与职业院校合作共育是本研究的创新思路。大胆突破陈旧管教思维,把违法矫正与社会化育人融合,通过合作一是赋予场所继续教育的能力;二是为场所警察专业队伍发展提供资源平台;三是依托共育研究,获得特殊人群职业开发的能力,增强戒毒人员从违法型低素质劳动力向社会化高素质劳动者转化的可能性。四是为戒毒人员获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章:概念界定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教育戒治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教育戒治是指戒毒场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综合运用管理、教育、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矫治、戒毒医疗、康复训练的过程。强制隔离戒毒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理脱毒、心理脱毒、身体康复训练、四期教育等戒毒手段,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毒瘾,最终顺利回归社会。

2.1.2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

2.1.3 回归社会与再社会化

根据法律条文,对违法人员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处罚,当这部分人要复归社会后,其发展、特点、规律、变化等的总称即为回归社会。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够处理好其回归社会的问题,是戒毒人员再次吸毒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回归社会作为戒毒工作的最终目标。

再社会化又可称之为“新社会化”,社会化本身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研究的是“人”从纯生物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这一过程。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个体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适应真实的社会,具有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再社会化即个人由以往的生存样式往其他新的生存样式的改变、适合、文明内化的进程。即个人舍弃之前的生存样式和价值理念,以认可一类新的价值理念与生存样式。”戒毒群体必须和过往的生活相割裂,重新步入社会化,接纳主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要通过不同的要素作用于社会主体的观念、心理、行为等,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章: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分析

3.1云南省2017-2018年成年解戒人员人口学基本特征

图表1 云南省2017-2018年成年解戒人员调查情况

样本类别

计划调查数

未接受调查数

实际调查数

调查率(%

死亡

下落不明

违法犯罪

成年解戒人员

7058

281

975

314

5488

77.76

此次回访调查历时4个月,共派出调查工作人员1103人次,联合公安民警及社区工作人员825人次,走访相关单位592个,调查里程24184公里。排除死亡、下落不明、违法犯罪人员,本次实际调查5488人,如图表1所示。其中省二所参与调查人数共计433人,见面调查248人,电话调查139人,死亡13人,下落不明20人,正在服刑、强戒13人。

图表2 5488名成年解戒人员基本情况

名称

选项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4902

89.32

586

10.68

年龄

18—29

625

11.39

30—39

1830

33.35

40—49

1932

35.20

50—59

984

19.93

60岁以上

117

2.13

民族

汉族

3350

61.04

彝族

482

8.78

回族

231

4.21

白族

29

0.53

傣族

603

10.99

苗族

5

0.10

壮族

22

0.40

哈尼族

71

1.29

其他

695

12.66

文化程度

文盲

439

8.00

小学

2001

36.46

初中

2463

44.88

中专、技校、职业/普通高中

517

9.42

大专

51

0.93

大学本科以上

17

0.31

 

 

婚姻状况

未婚

1725

31.43

已婚

2667

48.60

再婚

86

1.57

丧偶

98

1.79

离异未再婚

912

16.62

是否有子女

3167

57.71

2321

42.29

本人身体状况

健康

3886

70.81

患有病

503

9.16

没什么大病

1099

20.03

如图表2所示,5488名成年解戒人员男性多于女性,比例接近91;以中年人为主,30-59岁的人员占调查人数的88.48%。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角色缺位无疑是对家庭最大的打击;非常乐观的是90.84%的解戒人员表示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大病。意味着绝大部分解戒人员拥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回归资本;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89.34%的人员未完成或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9.42%的高中、中专、职业技工学校教育程度为分水岭,直观证明了受教育与吸毒行为的关联;50.17%的解戒人员处于婚姻状态,其中57.71%的解戒人员有子女,未成年子女占比36.21%。解戒人员回归关系到未成年子女教育和抚养。

3.2解戒人员回归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戒人员回归诉求是分析回归问题的突破口。由于目前回应诉求的主要方式是从帮扶政策、呼吁社会的角度居多,随着诉求的增多或类型的广泛也暴露出了局限性。根据研究成员多年的直接管理经验,认为一切问题还是源自人的问题,必须精准掌握戒毒人员特征,才能为破解回归难题提供可靠方案。

3.2.1就业是解戒人员回归社会的主要诉求

图表3 解戒人员出所后面临最大问题统计图

5488名成年解戒人员出所后面临的最大问题统计,如图表3所示,响应率和普及率双高的回归诉求是就业需求,其次才是适应、阻碍方面的问题。就业影响生计,没有收入来源是他们回归的首要压力。

图表4 解戒人员职业情况统计图


如图4所示,极少数解戒人员在家人的帮助下能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家庭经济不差的还能获得资金做个体。但绝大部分解戒人员家庭不具备以上实力,他们需要自力更生。临时工、务农的人员高居职业状态首位。女性在家闲居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

通过观察,有相对稳定职业的解戒人员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比闲居人员更为乐观、自信、健谈。有临时职业、务农的解戒人员在面谈中更容易提出办理公益性保障、社会帮扶等方面的要求。三类人员面对吸毒背景、社会歧视的态度上差距也较大。闲居人员更容易把吸毒背景、社会歧视、担心毒友骚扰作为自己无法工作和无法适应的主因。临时工和务农人员更容易把没有技术、文凭作为限制发展的归因。

3.3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常见的解戒人员就业困难原因有四种:一是就业难。因吸毒经历、从业限制,不能获得公平竞争上岗的机会,被拒之门外的几率较高;二是难就业。因没有技术特长、职业综合素质不高,达不到行业、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在获得就业机会时个人预期又过多,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三是不就业。反复多次戒毒、患病和存在犯罪行为的解戒人员解戒后主要依靠社会保障在家闲居,就业意识极度缺乏,难以具备就业动机;四是社会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性别歧视,女性解戒人员求职机会更少,不容易就业。四种类型体现出解戒人员与社会的消极关系,从主观的角度,我们更容易把矛头直指社会,从客观的角度,课题组做了戒毒人员特征分析。

3.3.1吸毒加剧的社会功能不全

图表5 解戒人员找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统计图

如图表5所示。解戒人员认为吸毒经历、没有技术特长和没有文凭是影响其难以就业的三大因素。吸毒经历的影响主要是求职过程中被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其次,没有技术特长、文凭,绝大部分解戒人员没有意识采取教育措施提升自己,更看重眼前生计,缺乏长远规划。排除健康和其他原因,此项调查中还存在一部分因工资太低、工作辛苦、没有就业信息而不就业的人员。

对比主观限制,研究中对照管人员在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处理问题上的表现进行了观察。例1:在5名照管人员向专管人员反应身份证预警问题时,仅1名为亲戚开车的33岁照管人员能平心静气反映问题、讲明个人需求、征求解决意见、获取最大支持。其余人员均采取愤怒→质问→无奈→离开的沟通程序,类似处理方式在照管过程中比较普遍。例2:在就业推荐中,生活窘迫但面对难得的就业机会时照管人员常提出超出行业水平的工资要求和福利条件,急功近利的思想明显。例3:就业成功人员,在就业过程中总觉得同事不够友好,在“歧视”压力下最后选择辞职。以上现象课题组称为因吸毒加剧的社会功能不全。戒毒者的社会功能不全与普通人略微不同。吸毒行为属于越轨行为,越轨行为触发的边缘化心理会使戒毒者对自己的吸毒经历极其敏感,从认知与情绪层面处于一种低自尊状态,面对外界反馈,心理和行为反应会特别剧烈,难以保持稳定的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如果存在反复吸戒经历,社会功能越低下。

3.3.2早期职业意识未形成

图表65488名成年解戒人员首次吸毒年龄调查


如图表6所示,5488名成年解戒人员首次吸毒年龄在18-29岁的有3477人,占调查人数的63.36%

图表7347718-29岁首次吸毒人员截止调查时年龄

如图表7所示,3477人中30-59岁阶段的有3012人,60岁以上的有36人。以2017年、2018年解戒时间推算,青年染毒至中年反复吸戒的人占绝大多数。

图表8301230-59岁人员累计吸毒时间


如图表8所示,3012名中年解戒人员累计吸毒时间1年以下的占比很小。这说明绝大部分人员染毒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反复吸毒、戒毒中度过的。也意味着他们没有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经验,职业意识、道德、素质、能力也是缺乏的,由此,职业意识的缺乏影响了回归角色的准确定位。

3.3.3中年求职危机严峻

图表9:成年解戒人员年龄结构图


如图9所示。30-59岁的中年人员占调查人数的86%。在社会以35岁为求职者年龄上限的标准下,4720名成年解戒人员面临或者正处于中年就业危机状态中。张玉荣在2021年研究的中年人再就业问题中就阐述了关于年龄大的人在就业市场更不容易获得工作的观点。求职者年龄越大代表着技能越单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反应速度适应能力不如年青求职者,特别对于相对稳定的专业技能型岗位的获得就更加艰难。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不同岗位都会有年龄危机问题,但解戒人员的中年求职危机将更加严峻。

3.3.4家庭支持不充分

戒毒人员解戒后最首先、最主要的是回归家庭,获得精神和经济支持以过度回归初期的不适。在家人陪伴和监督下,大部分解戒人员更趋向于选择家庭常住地再就业。

图表10:成年解戒人员常住地趋势图


如图10所示,以农村为主要常住地的解戒人员占调查总数的42.8%,其次是乡镇15.9%、省会14.3%、州市14.3%、无固定居所1.3%。从就业、创业的角度,农村、乡镇与城市相比,招聘信息、职业种类、社会需求和发展机会上会更有限。特别农村、乡镇是一个熟人环境,解戒人员曾经欺骗家人亲朋获取毒资的做法让人避之不及。为了不让其再生事端家属多采取只要人活着就行的态度对其保守监管。在照管人员就业推荐时,即使家属在反复考察就业环境后还是会选择放弃的现象突出。家庭与解戒人员同样承受着回归压力,极不容易做出支持解戒人员就业的决定和投资,久而久之解戒人员个人价值感被削弱,在无业状态下失去回归目标。

3.4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解戒人员对司法强制隔离戒毒的评价

图表11 司法强戒所提供的最大帮助多重响应频率统计图

如图表11所示,在关于司法强戒所提供的最大帮助调查中,解戒人员认为与毒品隔离、教会我如何拒绝毒品和帮助其恢复身体健康是在强戒所获得的最有用的戒治帮助。而对文化知识、技能培养、习惯养成上的认可却很低。

3.4.2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强戒场所针对性解决戒毒人员回归再就业的具体措施。云南省各强戒所实施方法共性问题显著,以培训替代教育、以劳动替代习艺、以考核替代效果的现象突出。2个项目的短期技能培训、80%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证率、1场所内就业推荐会促成的“一条龙”式社会服务极大满足了工作需求,但在解决解戒再就业问题上收效甚微。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3.4.2.1短期培训不符合回归适应规律。短期技能培训是“即时”教育,是根据工作岗位急需或者其他原因而对员工进行的实践较短的培训,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会持续弱化。这种培训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急用先学,突出近期效益。大部分场所面向康复巩固期在戒人员开展,意味着离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至少有1个月时间,加之解戒后大部分人员不会及时就业,技能会随着回归适应期的增长而丧失竞争力。

3.4.2.2培训对象覆盖不全。绝大部分老百姓是不受60岁退休界限年龄限制的,只会随着支撑家庭经济主要角色的更替而减轻劳作,为了家庭的持续发展,就业(劳动)状态不会停止。目前制度以45周岁为职业技能培训上限的规定既不符合社会回输要求也不符合家庭回归需求。面对子女养育、父母赡养、个人养老等问题,45岁人群更值得重视。

3.4.2.3培训项目没有就业竞争力。根据场所方便开展程度和从业限制思维模式下选定的项目,倾向于低端、基础类型。根据调查,云南各强戒所2015年至今开展的技能类型变化不大。面向男性戒毒人员开展的项目有电工、焊工、园艺、汽修、盲人按摩、物业管理;面对女性戒毒人员开展的项目有美容美发、园林园艺。从业门栏虽不高,但基础技能无法提供竞争力却被忽略了。

3.4.2.4技能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不能打开就业、创业局面。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除了技术能力,雇佣方更看重行业经验和综合素质。戒毒人员虽获得了技能资格证书,但在实际岗位中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低下是凭证也无法打开就业、创业局面的桎梏。

3.4.2.5所内就业推荐会形式化。解戒后凭就业合同就业的人员凤毛麟角。所内就业推荐会形式化的事实主要源自注重量的工作考核决定了强戒所不需要对推荐会实效负责。

3.4.2.6制度理解、机制运行上有偏差,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矫治、习艺劳动分离。一是整体教育矫治目标服务于场所安全稳定,管教模式未形成转变,各部分矫治力量独树一帜。依赖购买造成了场所教师在特殊人群职业能力开发上的动力不足,以特殊场所为起点的职业继续教育没有发展起来;二是五课教育、心理矫治、管理养成没有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所外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戒毒人员认知规律、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在短期的授课中无法“因人施教”;三是习艺劳动中监管与反监管关系突出,戒毒人员在劳动中主动习艺表现不佳,习艺劳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第四章:职业技术教育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作用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他提出围绕国家治理,在就业方面要给予穷人机会,但不应该直接给予,而应通过增加教育和培训,鼓励其依靠自力生存。戒毒人员虽然不具备成为高科技人才的条件,但向高素质劳动者转变的空间巨大。用职业技术育人能在解戒人员回归治理中发挥切实作用。

4.1强化育人导向,提升教育矫治社会化水平。

“走出戒毒所才是戒毒的开始”这是众多解戒人员的感悟。说明解戒人员回归生活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后续照管工作中,有1例反复吸戒,长期处于无业状态的女性照管人员,把恐吓站点专职人员为其他解戒人员办理公益性保障作为“职业”的事件较为突出。通过了解,该照管人员在强戒期间戒治表现是不错的,常被采用为自助会成员辅助警察管理。解戒期间有找工作的经历,但因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珍惜劳动成果最后都无法长久从事,随着年纪增长索性也不再找工作。几个曾经一起吸毒的熟人靠低保相互照应生活。在访谈中她表现出对社会的愤怒与对立,并表示已不想费力找工作,只要圈子在干什么都不怕(存在发零包、卖淫等违法行为)。与同期积极就业的照管人员相比,回归价值的体现是支撑回归的动力,弱化会导致违法矫正的失效。

职业是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职业技术教育融合违法矫正能强化了强制隔离戒毒的育人导向,重视戒毒人员的社会价值,明确戒毒人员回输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是贯穿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管理养成靶向施力的关键,与违法矫治相辅相成。在后续照管中,解戒人员职业身份的塑造能使帮扶取得实质进展。是提升戒毒教育矫治社会化水平的有效方案。

4.2扶智赋能,走出违法治理特色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帮扶制度和呼吁社会更多的是从吸毒人员是受害者、病人的身份给予包容和支持,但在回归现实中,对社会和家庭有价值输出的解戒人员更容易被接纳。就业是最主要的价值体现。

2023年云南二所在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选择上大胆突破从业限制思维,选择创新项目(初级咖啡师)与常规项目(初级电工),分别培训50人。由于正值习艺劳动提标管理期,培训只能安排在每天收工晚饭后1900-2100开展。课题组全程参与,对培训过程中戒毒人员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实践主动性进行了观察,并在课后展开谈话。

培训期间参与戒毒人员没有因为习艺压力发生违规违纪行为,戒治生活中也没有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参与初级咖啡技师培训的戒毒人员课堂专注度更高,在鉴别咖啡、冲泡咖啡、品尝咖啡实践环节中更为积极主动。初级咖啡师培训较初级电工培训在规划职业前景上更贴近生活,参与的戒毒人员反馈上手快,并能结合回归情境做出就业设想,例如有酒吧从业经验的戒毒人员表示,咖啡作为酒吧饮品,一朵漂亮的拉花会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卖的价格都会不一样。以前不知道在哪学,通过这次培训知道了。另1名戒毒人员表示冲泡咖啡的学习过程让自己有信心去表哥的奶茶店帮忙。参与电工培训的戒毒人员多表示线路情况再复杂一点就不会处理了。个别戒毒人员表示村子里有专门的电工师傅,自己的水平抢不到饭碗。

培训结束,授课教师们与课题组进行交流,表示瘾君子在他们心目中是坏人、病人、无可救药的代名词,但通过这次接触,他们身体情况良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的戒毒人员还能很快掌握,只要持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应该不成问题。咖啡师这个行业也许不一定从事,但能开阔他们的从业视野,对于来自普洱、保山、西双版纳、德宏的戒毒人员,也能增加一些就业、创业的机会,比如咖啡种植、加工、销售等等。

综上所述,职业不仅是掌握技术,还需要与之匹配的智力和能力。面对复杂的回归情境,职业院校的专业力量的加入满足了场所多层次培养需求,是清晰绘制特殊人群回归蓝图的智慧笔触。

4.3聚焦创业,探索戒毒人群就业新领域。

2014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是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解戒人员就业更提倡走自主创业道路。比如针对回归农村人员,要主动结合农业强国发展,以培育高素质农民为目标,引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经营等项目,助力回归不掉队。充分把握3年照管期帮助其获得稳固发展。还有针对乡镇的解戒人员,回归城市的解戒人员,强戒所一定要主动作为,下沉到各类型的回归环境中挖掘适合戒毒人员的职业领域,为回输什么样的劳动者、培育什么样的技术搭好台,建好路。用开辟特殊人群创业能力打造出新时代戒毒工作品牌新形象。

 


第五章:职业技术教育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路径探究

5.1与中级(高级)职业院校协作共育

5.1.1搭建所-校共育平台,发展戒毒人员-家庭-同伴共同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主力军,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设施齐全的实训场地。所-校共育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是为开展深度研究提供专业保障;第二方面是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方面是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科调用。平台搭建要从顶层推动,形成制度,获得经费和路径的支持。突破所校限制精心挑选双方专业有特色、教学有经验丰富、实践有能力的教师组成队伍,全方位促活场所继续育人策略。

-校共育的目标是用育社会人的方式实现戒毒人员从违法性低素质劳动力向高素质劳动者转化。普遍提高农村、乡镇解戒人员自力更生创业的能力,局部打开城市解戒人员就业局面。目前,省二所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理工大学建成“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教学科研合作基地”、“成瘾人员身心健康研究基地”,在2023年的所内教师培训、戒毒人员技能培训、理论课题研究、照管人员就业指导等工作上体现出了合作优势。特别在警察专业素能培训和戒毒人员技能培训中优势明显。培训课程在授课教师有戒毒专业研究的学术背景下,形成了针对性、指导性、特色性极强的培训方案。实践课中,在校方成熟的设施设备支持下,破解了经费限制和场地限制实践难题,不论是参与培训的警察和戒毒人员都给出了高分好评。

所校共育为戒毒人员家庭、同伴共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戒毒人员的认知模式、素质水平、行为习惯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家庭成员的程度。开展“家长学堂”“夫妻学堂”能更好的把以情感支持为主的家庭支持向脱离现实困境发展,把戒毒人员的解戒回归作为契机,扶智脱“贫”提升戒毒人员家属整体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戒毒人员回归源动力提供保障。

同伴主要是指在戒期间的同戒人员。同伴影响在戒毒人员戒治过程、习艺劳动、回归生活中作用是明显的。解戒后会一直保持联系,特别没有家庭依靠的解戒人员更容易聚集生活,其中女性比较突出。以违法背景、特殊经历形成的关系链接,在回归困境中很容易产生消极影响。院校思政课能成为同伴共育中的强力净化剂。所校合作方便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而不需要再购买。

5.1.2终身教育路径。

人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和积累。场所警察和院校老师要加强研究,不仅要为所校共育平台教育资源充实内容,还要为系统内、场所外调用提供人力支持,把社会化延伸工作站建成学习知识、强化技能、心理帮扶的综合型充电站。场所内外结合在解戒人员回归过程中发挥切实作用。

5.1.3习艺平台育人

习艺劳动是辅助职业技术育人的重点场所。习艺育人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戒毒人员社会价值,探索既符合场所管理限制又符合社会用工需求的项目,要敢于尝试新兴项目的引进;二是用制度推动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场所外部习艺劳动场所,进一步巩固戒毒人员在社会化用工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三是要梳理好劳动管理中的警戒关系。管理警察要主动营造以习艺为主的劳动氛围,掌握劳动育人的理念和方法。在使用戒毒人员自助管理时,要规范管理程序、范围、方法,努力实现戒毒人员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育人目标。

5.2场所管、教路径

职业育人实施对象是除精神异常、身患重病的全体戒治人员。要以犯罪考量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教育。戒毒人员违法前提普遍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涉毒导致的,动机与犯罪不同。从管理和教育的角度要形成不同方案。另外,要正确理解专业中心管教育、大队管日常的机制。专业化不是个别岗位的专业化,应该是管教队伍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改进现有专业中心定岗制度,统一管教理念,梳理施教模式,下沉到戒毒人员生活、学习、劳动、回归全过程。

5.2.4戒治文化的重要性

什么样的戒治文化形成什么的戒治氛围。戒治文化不仅是影响戒毒人员的风向标,还是戒毒场所、警察队伍的生态面貌。不论怎样的管教模式都需要有戒治文化的支撑。要鼓励强制隔离戒毒所形成符合自己特色的戒治文化,围绕促学促戒为主推动各项工作有机衔接和发展。

5.3考评路径

现有考评机制更多的侧重于对相关工作进行量的考核,应该增加对质的考核,比如对现有100%合格率的四期课堂化学科考试要采取抽考来检验教育结果的真实性,或者在考试过程中采取场所间交叉监考、评分的方式检测真正的教学质量。质的考核是促进场所实质发展的关键。

5.4发展路径

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研究条件有限,树立典型还需要时间,特别是共育方案的执行还需要顶层引领,整合资源、达成共识、共同推进。要持续的从警察教育队伍、管理方式开始转变,积极打造出一所一区域一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的戒毒教育矫治基地,才能进一步为违法人员的社会治理做出有力贡献。

 

 


第六章:结论

就业作为解戒人员回归的主要诉求,是解戒人员回归的重要环节,严重影响着解戒人员再社会化的程度。本研究从解戒人员再就业入手,把回访数据与后续照管工作信息相结合,排除已形成的社会歧视、吸毒背景等常态归因,把吸毒加剧的社会功能不全、早期职业意识未形成、中年就业危机严峻、家庭支持不充分作为解戒人员就业难的主因。通过实地调研5个强制隔离戒毒所、问卷调查全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反思本所多年工作实际,抓住了教育矫治社会化难、戒毒人员回归壁垒不容易打破的主要原因是场所教育矫治各项工作间衔接不紧密、管理教育理念未转变、转化目标不统一、制度理解有偏差、实体运行缺软件等。特别多年依赖向第三方培训机构购买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很多弊端,不能满足指导戒毒人员回归就业需求。

这些特点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需要一个更为明确的育人导向。根据前期对解戒人员就业情况的调查,课题组在本所2023年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中,突破从业限制思维,选择开展了初级咖啡师这个项目,同时开展大部分戒毒所常年开展的初级电工项目,并对两个做了比较。初级咖啡师培训前采取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把握戒毒人员特征,理论课程中加入少量创业创新、职业规划思路;培训中全程观察戒毒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实践主动性和自我职业洞察力的表现;培训后开展谈话。两个项目的授课结果对比明显,参与初级咖啡师培训的戒毒人员培训纪律好、参与热情度高、实践操作能达到授课要求,主动结合自身条件展开就业设想的人数高于电工培训。本次培训实践说明戒毒人员具备接受初级(中级)新兴技术的能力,当技术类型贴近个人生活和从业经验的时候更能唤起就业动机和学习动力。这有利于指导戒毒人员建立具体的回归从业规划。另外,在培训中由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培训所用的设施设备和耗材都由校方提供,戒毒人员获得了充足的实践机会。由此,虽然同样是短期培训,在实践资源上却明显优于以经济为前提购买的培训服务。

本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课题组成员均拥有十五年以上的戒毒人员直接管理教育经验,但受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还是无法开展更为广泛和长期的研究。但我们相信,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强戒场所不缺乏育人的潜力,只要与时俱进,深刻理解教育挽救的内涵,主动转变管教理念和模式,合力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扶智赋能,走出一条毒品的特色治理之路是完全能实现的。也希望课题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教育矫治方式能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提供发展参考。

 

 


参考文献:

[1]从“层次”到“类型” 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有关情况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2020-12-08]

[2]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教育部 [引用日期2021-12-24]

[3]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65

[4]唐春风.回归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0.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71.

[6]吕丹丹, 刘晓莉.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协同治理的制度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16(06):119-123.

[7]范逢春, 李晓梅.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09):176-177.

[8]宋扬扬, 王胜本.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下的高校勤育人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8.35(04):24-27.

[9]石伟平,匡瑛等.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科学出版社,2023年。

[10]金伟林.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

[11]潘建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M].科学出版社,2023年。

[12]Jack Keating.变革的影响:九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比较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年。

[13]韩玉.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14]金正连.劳动教育与素质养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15]吴明葵. 治理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强制隔离戒毒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16]薛铁成,孔祥平.对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思考——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就业情况为视角[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6(01):25-31.

[17]王清. 强制戒毒人员再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与路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6.

[18]贾昕阳.域外毒品犯罪治理与我国戒毒模式的转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2,37(02):101-106.

[19]钟周莉. 国外戒毒模式比较研究[C]//上海市法学会.《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0卷总第10卷)——上海市法学会社会治理研究会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13.

[20]杨细桂.中英两国戒毒模式对比[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02):61-64.

[21]田祎,陈垚,樊景博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商洛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3(08):18-22.

[22]施宇.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08):93-97.

[23]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0-53.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08.01.041.

 

 
 
中央政府网站 省级政府网站
中国政府网 中国长安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国普法网 中国禁毒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司法行政网
各级政府网站 相关单位网站
昆明市人民政府 西山区政府网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北京市戒毒管理局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 四川戒毒 云南监狱网
   
Copyright @ 2017 云南戒毒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云南法治网
滇ICP备17010879号-3 公网安备 53011202000486号 网站标识码:5300000074
云南省戒毒管理局联系电话:0871-641891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