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公安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的重要五年。学院必须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新时代公安工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使命,在巩固特色优势基础上,培育公安教育新的增长点,努力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及云南省委关于对新时代公安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云南警官学院章程》和省教育厅、省公安厅有关部署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绩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院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教育部的重视关心下,在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始终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办学原则,主动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为主体,发展警察职业教育、在职民警及外籍警察培训,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各项事业成效显著。
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立体化教育”,推动基层党建不断提质强基。坚持“项目化推进”,推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集中推进和落实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智慧党建”等42项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坚持“清单化管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地,连续5年以清单的方式,明确“谁来抓”“抓什么”,累计开列党委班子成员、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114条,使党建任务可操作、能落地,党建考核可比较、能评估。坚持“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党建落实质量标准,把36个党支部分3年时间纳入规范化建设,研究下发规范化指导意见8份,指导建设31个党员活动室,让基层党支部抓有遵循、干有方向、评有依据。坚持“常态化督查”,推动基层党建落实到位,持续两年开展集中调研活动,实现了全院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持续三年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深入到各基层党支部通过调研督导,强化跟踪问效,推动了工作任务落实。坚持“系统化考核”,把责任考核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推动基层党建全面从严过硬。坚持“多元化创新”,推动基层党建不断常抓常新,形成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警院大讲堂”“公安英模进校园”“宪法宣誓仪式”“职业荣誉仪式”“红色基地+一流大学教育培训模式”“红色经典诵读”等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坚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夯实统一战线发展的基础,推动基层党建与统战工作有机融合。坚持“制度化巩固”,推动基层党建常态化开展,出台了《云南警官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等20多个制度性文件和《中共云南警官学院委员会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等多个专项性指导文件,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治庸懒、强担当、树新风”主题实践工作方案》《云南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实施办法》等22个制度性规范。
坚持从严管党治警,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力配合做好省委巡视组巡视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巡视整改,各项整改任务和措施得到落实。期间制定出台《中共云南警官学院委员会关于发挥纪委委员、纪检委员职责作用的意见》等多项制度措施,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年制定并组织落实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责任状、责任清单,增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自觉性。以“廉政讲堂”、典型案例剖析、观看警示教育片、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严格落实巡察工作要求,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巡察人才库、制定巡察工作方案、培训巡察人员,按计划开展政治巡察,做到全覆盖。
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学院率先在全国省属公安院校中第一家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积极推进教育交流合作项目“1+1+2”卓越警务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就业培训,公安专业毕业生考试成绩和入警比例逐年提高。依托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安教育”改革,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逐步推广运用,并自建线上课程1门,每年引进网络课程30门左右,建成智慧教室4间,更换多媒体教学设备50套。自2017年起,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教师实战化教学技能和学生实战化技能比赛,对促进教风学风朝实战化教学方向转变,提高教师实战化教学意识和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依托“院局合作”机制,全力打造学院与实战部门合作平台,结合实战需求,推动形成“全警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2018年,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关于服务“国家”特殊人才培养项目——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考核评估。“十三五”期间,我院共招收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0多名,其中警务硕士留学生50多名,生源地遍及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世界10多个国家,研究生招生工作连续9年实现“0”投诉,研究生毕业率达100%。2016年11月,学院参加第二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学生)、1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7-2019年连续三届参加云南省教学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7-2018年,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开展了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评审,5个重点、11个一般项目立项,其中,5个重点项目被列为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增省级规划教材3本,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教师合计13人,遴选为省部级教学督导的教师合计5人,学院遴选学科带头人11人、专业带头人11人。
坚持多措并举,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办学层次取得新突破。强化禁毒学专业优势,统筹推进各专业特色发展,打造专业新亮点新特色,禁毒学学科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禁毒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其中,禁毒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禁毒学课程被建设成为在线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网络安全与执法、国内安全保卫、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4个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由15个增加到19个。其中,公安本科专业11个,占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设置公安专业24个的45.8%。2018年学院被列为云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和学位授权培育建设点。2019年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项目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验收评估。2020年正式向教育部申报硕士授予单位和警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坚持内培外引,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的目标和申硕等重点工作,学院抢抓机遇,高位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不断为队伍注入新活力。截止2020年底,具有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64名,占专任教师比例21%。围绕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培养出一批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全省公安优秀教师、云南省最美思政课教师等称号的教学名师。依托“院局合作”“院校合作”机制,选派教师深入公安实战部门学习锻炼,选调基层一线实战单位警务实战教官到学院开展随岗锻炼和驻训工作,将实战实践经验和能力转化为理论研究能力。截至2020年底,学院聘任的56名高校和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已充分参与学院公安实战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
坚持集中发力,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学院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教学科研深化改革,提升水平和层次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机遇,奋力前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结项以及成果等,在数目上均呈现“稳”的态势,在“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省科技重大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影响力”“科研平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期间,学院科研经费达13046.2万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89倍,学院师均科研项目经费平均达到9.67万元/人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3项,国家级一般项目9项,省部级重大项目4项,省部级一般项目71项。先后与北京大学、航天十二院、中科院大连物化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完成省级立法《云南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干部教师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取得国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9项。干部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SCI等核心论文45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拥有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19次,国际性会议7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00多人次,提交会议论文300多篇。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及应用技术研究发展迅速,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关键技术研发实验室、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控指挥中心、云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已建设落地。
坚持党对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党对学生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有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800多人,发展党员1500多人。始终坚持警务化管理不动摇,凸显管理育人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1名学生获评“第十三届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6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云南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特等奖1项,281人次获省级以上表彰,8000多人次获校级表彰,1400多名学生获得奖学金。1个团队获云南省大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省级比赛二等奖、7个团队荣获三等奖,获首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云南省赛二等奖。管教结合,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通过“政治辅导员制”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发展新团员150人,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团学活动3300余次、参与人次累计达24万余人。
坚持紧贴实战需求,警察教育培训实现扩容增效。完成在职民警300多期3万余人培训任务。云南公安民警综合训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学院承担各类高层次高水平培训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以改革创新引领,不断提升培训水平,不断推进在职民警教育培训融入“院局合作”机制。持续加强公安机关实战需求调查研究和培训课程建设,不断增强培训课程针对性,创新军转干部“222”培训模式并获得成功,推行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更好地适应公安事业发展和民警岗位职责需求。完善《云南警官学院培训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建设,构建“1+X”培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培训工作信息化建设,“培训综合应用系统APP”投入使用。
坚持国际化办学,外警培训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执法培训工作持续保持优势,承办“请进来”国际执法短期培训班60多期,40多个国家参训人员1200余人。培养了50多名警务硕士留学生和20多名留学生,国际化办学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警察院校长论坛暨执法能力建设圆桌会,至今论坛先后在中国昆明、老挝万象成功举办三届,每两年举办一次,已形成机制化,秘书处设在学院,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交流平台。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学术、教师互换、学生交流、对外物资援助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拓展了学院国际化办学路径。
坚持发展引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以“保障有力、管理规范、基础扎实、服务到位”为目标,扎实开展财务装备保障工作。2019年6月,云南公安民警综合训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在全国4个基地中率先揭牌并投入使用的建设目标,至此学院在警务技能训练软硬件设施和高质量培训保障方面处于全国公安一流行列。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获得立项和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522万,新建完成11471㎡学生公寓。为满足馆藏图书、数字资源量显著提升的实际和持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学院拟建18136㎡图书馆和12968㎡学生宿舍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并已纳入全省公安“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不断充实完善内控制度建设,配置权责更合理化,细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和风险评估要求,提高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的紧要关头,学院快速反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应急处突小分队、维稳小分队、党员先锋队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做好抗疫防疫物资保障,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校园网逐步完善,校园云平台的建设初具规模,建设有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主数据平台、校级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和管理平台(含移动平台),建设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工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在职民警培训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实战,社会贡献度全面提升。自2015年9月学院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以来,投入和协调扶贫资金1400余万元,实施了18个大项的帮扶项目。经考核验收,挂钩帮扶的木场村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2017年以来在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学院均被评为“好”等次,获得全省“扶贫先进集体”“扶贫先进工作者”和临沧市“扶贫先进单位”“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等荣誉。2021年,学院定点帮扶的镇康县木场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院积极参与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安全保卫工作,先后参加了杭州G20、厦门金砖峰会、南博会、世界龙舟锦标赛、十九大安保等各类安保活动,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达8300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35000小时,暑期“三下乡”走访农户2200余户,组织扶贫、普法宣讲30余场次,发放禁毒防艾、脱贫宣传画册9000余册,开展助学支教3000余人次,连续三年被团中央官方新闻网站“中青网”专题报道。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三五”期间学院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亟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政治建校、依法治校水平以及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持续提高。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仍需持续巩固。
——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亟待优化,高学历人才和高水平领军人物相对匮乏,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特色优势不够明显,新的增长点尚未完全形成,还需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影响力。
——准确把握公安改革、公安教育改革要求还有差距,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在结合公安实战、服务公安实战,成果实战转化等方面融合统筹不够。
——国际化办学程度,国际化视野和合作交流深度,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绿色大学创建等工作还需不断深入。
——基层党组织作用和效能发挥不够。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期间是学院创建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的关键时期,是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涉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方面内容,为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教育强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公安工作、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大政方针,坚持从系统性思考、针对性入手、办好自己的事,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学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破解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创造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把学院发展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新发展格局内,准确把握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国际化办学优势定位,在服务全国“民警训练基地”教育训练中的实战化区位定位,以及唯一在全国招公安类禁毒专业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地方公安院校的特色定位,努力打造一流公安教育,培养一流警务人才,创建一流公安院校,争取跻身全国重点公安院校行列,创造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主动融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结合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开放优势,围绕今后五年云南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全面迈进的总目标,特别是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平安云南建设、法治云南建设、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目标,为学院准确把握在服务云南“三个定位”战略布局建设目标中的区位定位,在服务云南公安“禁毒反恐、安边稳藏”中的特色定位提供了重要遵循。为学院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国际化办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强劲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学院区位优势、办学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主动融入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机遇。“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及相关改革方案,均对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公安教育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学院作为云南公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提出的“加强公安院校统筹规划建设,国家支持建设若干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重点公安院校”,中共云南省委提出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的部署要求,为学院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公安院校并在外警教育培训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警察大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安高等教育迎来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求带来的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坚定办学方向、把握重点形成合力、构筑教育体系基础、适应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创新发展、着力补齐短板、创新规范服务业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精神,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公安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进入分类发展、内涵式、高质量建设的阶段,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材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融合,成为学院面临的新挑战。针对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需求,学院在思想、组织、能力、制度、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不适应的情况客观存在,如何打破固有模式,激活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活力,切实找准制约学院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是创建全国一流公安院校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挑战。
新时代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带来的挑战。学院作为我省公安后备人材培养的摇篮和在职民警培训的重要机构,针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如何牢牢把握好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规律特点,牢牢把握好新时代公安机关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好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好新时代公安队伍的治警方略,牢牢把握好公安教育工作的本质属性,围绕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着力锻造“四个铁一般”的公安铁军,学院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对公安高等教育服务实战需求,对接实战资源,融入实战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
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挑战。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疫情防控将会保持常态。疫情对学院在教育手段、学生日常管理、重大安保勤务、对外交流合作、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长时间抓好全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准备。要坚持务实集约高效,厉行节约、统筹合理安排任务、项目和资金,推进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养成、做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全院要做好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省属公安院校间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加强公安院校统筹规划建设,国家支持建设若干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重点公安院校”,中共云南省委提出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的部署要求。在学院创建全国一流公安院校和申报重点公安院校的过程中,与其他公安院校,特别是各省属公安院校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学院在公安教育中的传统优势和新发力点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章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推动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紧紧围绕“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重点公安院校”“一流公安院校”总目标,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办学原则和“忠诚、责任、奉献”的校训精神,推动学院发展方式向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变,为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教育现代化特色,打造一流公安教育,培养一流警务人才的全国一流公安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理念。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安全发展为前提,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崇尚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将创新贯穿于学院发展、改革、建设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坚持把协调作为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协调,补齐短板。把握好学院办学特色定位和区位优势,发展学科专业特色化、教学科研实战化和教育培训国际化,统筹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协调发展。
——坚持把绿色作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倡导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色设施、绿色科研、绿色活动、绿色传播,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环保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建设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建成绿色大学。
——坚持把开放作为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注重解决好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围绕国家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目标中的区位优势,打造外警培训、教育、合作三位一体国际化办学格局,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更好服务公安工作和国家战略。
——坚持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实现办学资源共享。尊重个人价值,实现师生员工与学院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满意度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创建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实现建设成为“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的办学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办出特色,形成优势,服务实战办学思路,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公安教育姓党这一根本政治属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自觉把学院发展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全局之下,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和强警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干部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发展要能体现师生利益、反映师生愿望、维护师生权益、增进师生福祉,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
——坚持服务实战。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紧密围绕和服务公安实战,人才培养符合公安实战所需、科研成果能有效转化为公安实战所用。
——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学院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举措创新,推动公安教育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坚持依法治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动适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营造平安、法治、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气。持续推动“八五”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二)发展目标
1.“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学院各层次制度设计定型,校园文化形成品牌,学科建设形成集群,高层次人才队伍具备规模,学历教育向更高质量迈进,在职民警培训和外警培训质量更高,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等领域享有一定的声誉,成为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并在外警教育培训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警察大学。
——优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符合“双师型”需求的一流干部教师队伍。
——力争建设2-3个省级一流学科;争取培育建设2-3个全国一流专业和3-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4-5门国家一流课程和一批省级一流课程。
——按照警务和法律卓越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禁毒、反恐、边疆特色,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卓越警务人才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体系。
——力争新增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继续保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取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取得突破,高水平科研立项和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力争建成全省公安工作智库,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公安工作。
——建成5个公安实践教学基地,实战化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留学生教育,打造南亚东南亚执法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警察教育暨国际执法合作交流中心,承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警务合作论坛。
——不断提升文明校园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早日建成“全国文明校园”不懈努力。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力水平,智慧校园建设取得新突破。
——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树立廉政风险、岗位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流程审批环节。
2.2035年远景目标
稳居全国重点公安院校行列,特色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他学科均衡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国内竞争力明显,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警察大学。
第三章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
一、重点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
学院是云南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熔铸忠诚警魂的重要使命,要毫不动摇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办学原则,永葆公安院校姓党姓警的忠诚品质。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把党对公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绝对领导贯穿于管党治警、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公安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牢牢把握“公安院校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按照做好新时代公安工作“六个必须”的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落实到行动上,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固本培元、育警铸魂的战略工程,努力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打牢全体师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扎实开展教师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培养培训、实践锻炼、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加强对青年学生政治引领,落实直接联系和服务师生制度,培养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抓好党建不放松。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高校党建重点任务,积极开展“一流党建”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严格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学院院(系)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内容和程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
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始终对党忠诚老实。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学院意识形态校内巡察制度。坚持思想教育、制度规范、责任追究多措并举,增强领导干部斗争精神,坚决杜绝和抵制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危害政治安全的行为。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教育系统、公安系统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综合运用巡视巡察、参加会议、专题会商、谈心谈话、检查调研、审核把关、执纪审查、责任追究等方式强化政治监督。突出监督重点,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警示教育,创新廉政讲堂。强化监督体系,突出对重要节点问题的监督,严查享乐、奢靡之风,深化整治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紧盯重点人、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持续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规范监督执纪流程,提高监督执纪能力。持续加强纪委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执纪主体的执纪基本功,发挥学院优势和特长,与有关单位合作加强执纪规律研究。通过推动学院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学院办学治校育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实质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入发掘学院建立、发展、改革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红色基因、革命传统、育人资源,引领塑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基地,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汇聚网络育人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云南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扬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云南公安高等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为公安机关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可靠接班人。
以“申重”工作为契机,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根据申报重点公安院校、“一流公安院校”建设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授权点建设等重点工作需要,制定学科专业规划,坚持区域、特色和需求为导向,按照一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标准,提升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内涵。紧紧抓住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和本科专业认证,统筹做好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新建拓展工作。按照建设新工科、新文科的要求,重点实施禁毒反恐、网络安全等学科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建设符合公安实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
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学分制综合改革,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增强办学意识,加强教学顶层设计,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具有公安院校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后勤保障机制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现代警察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发挥学生、教师、课程“三中心”作用,为推动学生潜心学习、教师静心教书、管理高效服务,实现学得好、教得好、管得好提供有效举措。
以实战化为导向,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进一步深化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加快公安实战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院局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利用优质实战资源,创新“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院局合作”“全警育人”联合机制,打造人员、信息、资源等方面有效交流与共享平台,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增强服务公安实战能力。大力开展实战化教学比赛、讲坛练兵、互派学生交流学习、第二课堂等活动,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小班化教学,使人才培养工作落实落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以实训平台为基础,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抓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等项目,加大实训、虚拟仿真等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室整合与管理和实验管理师资建设。结合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智慧教室、一体化智能黑板等教学设备建设步伐。利用“课程平台”,建设线上课程,丰富在线课程资源,为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以考核评价为动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完善公务员管理与考核相配套、部门业绩与个人绩效相结合、绩效兑现与工作优劣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科学教学评价制度,制定教师岗位评价标准,实行教考分离,多维度综合考评教学质量。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中加大教学态度、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权重,促进教师爱上课、上好课,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把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促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紧密结合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授权点建设,打造特色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模式。紧紧抓住“四个不可替代特色”,即:地域特点的不可替代特色;行业人才特需的不可替代特色;公安学科发展、学位布局的不可替代性特色;人才培养与服务特需高度契合的特色,紧紧围绕“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思路,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授权点建设为契机,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规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模式,为后续博士点申报,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三)全面提升学院科研竞争力与影响力
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公安智库建设,继续挖掘科研潜力,激发科研活力,全面提升学院科研竞争力与影响力。
全面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国家及区域安全、依法治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方向,主动策划、加强组织、积极申报、勇于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要不断激发科研活力,完善优化激励措施,引导专业学院、教学部门、科研团队协同配合,合力开展工作。要继续加强与合作单位协调沟通,开展深度科研交流与合作,合力开展重大科研任务攻关。要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方式,保证人才、条件、资源等向重大科研项目任务倾斜,确保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提升。
全面提升科研成效。加强院局合作力度,加大对公安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加强对实战部门科研支持力度,选拔培养一批项目评审专家、科研骨干和科研团队。针对性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团队,争取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并力求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全国公安院校领先水平。针对性的设置一批博士课题、校级一般与重点课题、教育厅规划课题等,营造“人人有课题、人人做课题”的良好科研氛围。力争科研课题中应用于公安实战和公安理论研究的占比达到80%以上。加大对科研项目成果宣传、转化力度,争取出一批对云南乃至全国公安科技技术、实战应用、法律制定等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
全面提升科研促学科建设的能力。力争出版一批专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稳步提升,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和争取国家级项目能力显著增强,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禁毒分析及禁毒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争取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公安学、公安技术、国家安全、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获批。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是强校的动力源,以人才建设引领学院争创一流和创新发展。
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满足“全面提升云南警官学院学术水平”的要求,围绕申报重点公安院校和建设全国一流公安院校目标,建设一支素质优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既要培养已有校内人才,又要引入校外高层次人才,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活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定位、转型,培养工作,按计划分批次组织高层次人才到公安机关随岗锻炼,发挥好其在学院建设中的作用。在继续做优内部人才培养奖励激励体制的同时,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多渠道引进,有策略、有计划地开展顶尖人才、青年俊才的引进工作,努力把政治忠诚可靠、道德情操良好、学识造诣深厚、热爱公安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要加强优秀骨干教师培养,有计划、成梯队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等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干部教师队伍。制定云南省公安机关驻校教官和兼职教官选拔和管理制度,加强学院实战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实战课教官队伍结构。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队伍管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重要嘱托,认真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和思政课老师“六个要”要求,以及省公安厅党委打造“四个铁一般”云南公安铁军的要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日常教育管理,狠抓纪律作风、师德师风建设,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确保广大教师既当好人民教师、又当好人民警察,同时肩负起学生的未来和公安事业的希望。
强化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着眼于学院发展需要,按照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要求,遵循干部队伍建设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切实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不断提升年轻干部队伍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五)提升警务化管理效能,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健全学生工作机制。落实学生工作责任,以学管干部的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以健全学管干部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为保障,建立有效的学习培训和科学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为措施,不断优化学管干部队伍,配齐配强学管干部,不断提高学管干部的学生工作水平。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与学生的联系机制,强化政治辅导员队伍和导师队伍建设,推进教管结合工作创新,增强学生工作的合力,提升学生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强化学生党建工作。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确立“常规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求突破、考核工作争先进、特色工作出亮点”的总体思路,以“创特色、增活力、站前列”为目标,深入开展一流党建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队伍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突出政治标准,进一步做好学生党员培养、培训、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强日常考察和政治审查,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严防腐败问题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生态环境。
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政治引领、强化忠诚教育、筑牢忠诚警魂,健全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突出思想引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强化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筑牢学生思想底色;突出文化引领,不断加强公安院校理论阵地、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建设,以文化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突出行为引导,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开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开展主题感恩教育活动,强化师生情和同学情,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工作全过程,培养和造就公安事业可靠接班人。
提升警务化管理效能。根据公安部颁发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例》《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贯彻“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纪律,强化行为养成、纪律作风和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作风和团结协作、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警察意识和职业精神,逐步达到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强化校风、教风、学风“三风”文化,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良好导向,浓厚氛围育人。创新管理机制和完善评价方式,推进学生综合量化考评办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常表现,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和素质,为公安机关输送应用型的公安人才。
增强学生工作服务意识。学生工作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制度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服务意识;关心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完善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做好“奖、贷、勤、助、减、保”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不断提升高质量就业。
发挥团学组织育人功能。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增强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奋进新时代的信心决心;强化文化引领、典型引领和服务引领功能,深入推进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各项措施落实,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继续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推进第二课堂阵地建设,丰富校园生活,繁荣警营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依托党、团、队相衔接的育人工作链条,巩固团的政治功能、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激发组织活力,让团员青年在组织中接受教育、碰撞思想、实践锻炼、成长进步;强化团学协同,让共青团和学生会、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有效合力,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持续提升培训质量和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学院在职警察教育培训国内影响力
充分发挥各级训练基地优势作用,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紧扣全省公安机关岗位练兵和全警实战大练兵需求,依托禁毒、反恐怖、科技信息化、警务保障、武术段位、自卫防身术、执法规范化等各级教育训练基地和“院局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界各级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研发完善警务管理、警务实战和警务技术等教育训练项目,完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法体系、考核体系等,创新战法教法,着力解决与公安事业发展和民警岗位职责需求不适应问题,不断提升在职民警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质量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牢牢把握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切实增强培训的统筹性,以改革创新、分级分类,依法治训、从严管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细做精、确保质量为原则,每年度完成公安部、省公安厅重点班次和省外公安机关委托培训班100期8000人,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
推进培训管理现代化、培训内容实战化。充分利用培训综合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工作信息化水平。坚持以提升实战化教育训练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国家级训练基地投入使用后的功能效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逐步建立完善教官、教材、基地、案例、图书、资源库。加强与先进培训机构合作,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强对抗训练,全面改进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不断推进培训管理现代化、培训内容实战化水平。
(七)巩固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外警培训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学院在外警培训领域的影响力
以大幅度提升国际执法培训水平和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彰显学院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外警培训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培训条件和基础。
打造一流质量品牌。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对国际执法培训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努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设外警培训“金课”,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教案和讲义。并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影响。努力打造东南亚警察培训基地。
建设一流人才智库。努力建设国际执法培训智库,配套建立教师库、翻译库、专家库和外警培训案例库。
(八)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开展校园总体规划编制。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有效整合和最大限度利用好已有资源,尊重公安院校发展规律,整体性和协调性相结合,宏观可控、微观可调的原则,开展校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要注重学院和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个校区联系紧密、功能区划清晰。要充分将现代化、绿色、平安、法治、文化、智慧等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总体规划编制中,使规划真正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院发展建设的方向和主要依据。
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强化财务运行管理,坚持预算公开,防范资金风险,建立健全资金效益评估体系,全面落实评估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拓展经费来源和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提升装备与资产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力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绿色大学创建等活动,不断提高学院食宿、水电、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完成校园物业社会化改革,建立校园事务性工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持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不断牢固树立廉政风险、岗位风险防范意识,依托内控制度,坚持重大工作、重大经费、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进一步规范流程审批、合同签订、招标采购、基建项目的流程环节,提高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保障服务工作和应急准备,统筹合理安排任务、项目和资金。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校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统筹做好预算安排和争取专项资金两项工作,持续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全力推进图书馆及学生宿舍综合用房建设等重点项目。结合地铁一号线西北延长线教场北路站建设情况,科学安排校园老旧道路、水电、管网、场馆等基础设施和校园景观、绿化提升等改造工作。建设覆盖全校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结合校园总体规划,科学有效的利用好现有土地和资产资源,积极争取各类支持与合作,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豹山、龙山两校区的升级改造,促进四校区一基地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学院育人环境和办学条件。
发挥训练基地功能作用,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利用好学院与基地共享共建的优势,科学谋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和提升基地训练、教学、科研、信息化、办公条件和培训环境条件,拓展训练科目,努力推进基地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化、实战化建设力度,力争把基地打造成全国警察教育和民警训练示范基地,为提升学院办学条件提供有力支撑。
(九)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和新时代公安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落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计划、持续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计划、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计划”,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积极服务新时代公安工作。充分发挥学院智力资源的辐射支撑作用,推进与各级公安机关交流合作,做强做实“院局合作”和“同城一体化”合作等工作,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继续在各类大型活动安保,专项行动、教育实践、培训训练、智力支持等方面贡献警院力量。
全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组织师生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发挥好学院学科优势,不断创新禁毒防艾、犯罪预防、反恐防恐等科学普及工作。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和大型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完善学院公务员测评基地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基地考务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场地、考务、保障、安全一体化的整体协作服务功能。
(十)探索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全面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校园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力争实现全校一张网、基础一片云、安全一体化、服务一站式、教学一平台、数据一个库、全校一张图的目标。
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公区域和主要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建设,构建高速畅通互联网络,实现全校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共建共用,建设服务全校教职员工的云数据中心存储环境。统筹推进物联网智能控制指挥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校的物联网。
强化数据管理与运用。加强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精确梳理数据源头,调研数据应用,提高数据质量,发挥数据价值。探索建立与公安机关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坚持“一校一库、一数一源、一数多用、动态更新”的原则,做好数据的统一采集、归集、共享、开放和使用。以校园一张图的方式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各类智慧应用运行情况,营造一个智能感知、人机共融、协同创新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加强一站式服务建设。实施“一网通办”工程,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构建全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实施移动终端先行策略,推动线上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到线上线下办理一套业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打造“开放、个性”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一批智慧教室,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智能学习平台、智能教育评价分析系统等,建设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平台的共享使用,实现多渠道学习、课程自组织、知识推送、心得分享等功能。
(十一)打造公安教育新增长点,筹建警用无人系统学院
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筹建警用无人系统学院,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构建完善“两室(无人系统实战技术教研室、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教研室)一院(无人系统研究院)一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教学和科研体系,打造无人系统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使无人系统学院具备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科学研究和实战应用的综合能力。
二、重大项目
围绕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急用先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结合学院实际,提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类、设施设备购置类、科技信息化建设类、训练基地专项类和其他类五项内容。
第四章保障措施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部门主体责任,科学配置资源,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学院将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十四五”期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认同感,使规划实施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规划实施进展和形势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以学院总体规划为统领,推进各专项规划、部门规划的制定,切实贯彻总体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确保规划体系之间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大规划体系。
三、积极争取支持
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我省公安跨越式发展全局,力争把部分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云南公安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请示汇报协调,努力实现部分项目和省公安厅相关警种共建共享,服务实战。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资源保障
高效利用学院资源,推动规划与资源配置联动,增强规划与预算经费、空间资源、各项指标的关联性。以合理配置,杜绝浪费,保障重点,提高效益为原则,加大各类资源整合力度,确保投向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并完善全过程资金、资产、资源配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五、加强过程监管和评估考核
强化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问效和综合评价考核,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对规划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各项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落实到部门,纳入到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规划中期检查和末期全面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